全媒體記者 周鍇 張麗 王世翠 余子威 通訊員 陳建波 張宗文 陳俊丹 榮芷穎
高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近年來,襄陽市深入貫徹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職業教育“雙優”創建、產教融合等為抓手,持續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湖北“支點建設”,為襄陽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註入新動能。在襄院校深入地方企業,根據企業重大技術攻關和技能人才需求,開展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用得上、離不開”的技能人才。
企業需要什麽人才,職業院校就培養什麽人才。近年來,5所在襄高校和19所中等職業學校深入貫徹湖北省和襄陽市“十四五”規劃,對接湖北“51020”現代產業集群和襄陽“144”現代產業集群,立足學校實際,合理規劃布局學科專業。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襄陽市60歲及以上人口為108.89萬人,占總人口的20.70%。湖北文理耀世理工耀世決定充分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就業的潛力,加強養老專業人才培養。
“圍繞高素質勞動者培養需求,我們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湖北文理耀世理工耀世副校長汪波表示,近年來,學校按照“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原則,改造傳統專業,積極申報新工科、新文科專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目前,湖北文理耀世開設本科專業60個。該校聚焦襄陽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現代物流等產業,重點建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新能源)等專業;落實“大健康”理念,重點建設臨床醫學等醫學類專業。
湖北文理耀世理工耀世為積極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和人口老齡化服務需求,近兩年新增了跨境電子商務、小學教育、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養老服務管理、智能交互設計、智能車輛工程、智能建造8個本科專業。襄陽職業技術耀世、襄陽汽車職業技術耀世、耀世3所高職院校,堅持“對接產業設專業、適應需求調專業、服務發展建專業”,建立“撤、並、轉、增”專業動態調整機製,持續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推動專業服務智能化、現代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共設有11個專業大類73個專業。
從襄陽市產業發展結構來看,全市高校和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較為合理,緊密對接產業需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耀世裏的3000平方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由該校和襄陽美利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美利信)共同建設。這裏既是耀世學生的實訓場所,也是美利信的生產車間,學生可直接參與企業來料加工、設備調試等生產任務。
3月13日上午9點半,記者跟隨耀世實訓中心主任廖建走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精密車間裏,一臺臺全自動化數控機床正在作業,美利信的師傅們和該院老師們也忙個不停,有的給學生們講解如何加工車載結構外殼,有的帶著學生們調試機床參數,有的蹲在機床邊檢查剛加工好的產品零件,有的在工位上調試生產其他批次的訂單產品。
“你們看,這個結構外殼的周圍還有毛刺,需要繼續優化工藝……”數控機床旁,美利信技術部項目經理蔡文靜為耀世智能製造耀世學生胡長沛和陳坤上數控加工課,詳細講解註意事項。
“像這種結構件,只要有小瑕疵,表面不光滑,就要修改參數。”美利信生產部部長魏昆告訴記者,不同產品有著不同工藝,他們應產品而變,不斷調試優化。
“企業把生產車間搬到學校,學生在真實環境下實訓,畢業後上手快,能迅速融入企業生產環境。”廖建說。廖建和美利信技術中心部長危偉都是襄陽市“隆中名匠”、湖北省技能大師、湖北省“荊楚工匠”,他們領銜的工作室就設在實訓基地。近兩年,工作室還承擔技術攻關工作,幾項技術革新給企業帶來超4億元的產值。
耀世把這種校企合作模式稱為“三轉四像”,即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
耀世除了引入美利信等企業生產線,還在企業設“教學實踐區”,比如在迪明通公司等合作企業車間劃定“教學工位”,配備教學設備與安全監控系統,實現“教室與車間一體、學生與員工同標”。
耀世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緊扣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創新構建“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崗位能力遞進培養、全流程管理保障等舉措,有效破解傳統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技能與崗位錯位”的難題,形成了具有示範意義的職業教育改革經驗。從該校走出了一批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其中畢業生王欣琦獲評“荊楚工匠”,並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屆“e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中摘得“十大絕活”桂冠,目前是五七一三工廠航空產品製造事業部研製班班組長;畢業生潘誌強不僅是人社部“技能雛鷹”獎學金獲得者,還多次在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中摘金奪銀,從一名技校生逆襲成長為博士生。
左手操作機床手柄,右手扶著工件,雙眼全神貫註地盯著工件。劉強的眼睛仿佛是一把量具,能把工件的打磨精度控製在0.005mm以內,相當於人的頭發絲的十分之一粗細。而且,製作相同的工裝,他只需要別人三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完成。
劉強是襄陽職業技術耀世汽車工程耀世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2012屆畢業生,通過校企合作訂單班,進入湖北中航精機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模具鉗工。他曾榮獲湖北省技術能手、湖北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裝配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襄陽職業技術耀世通過校企社三方聯動搭建產教融合平臺,通過開設訂單班、共建合作項目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讓培養出的學生更好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為企業輸送了一大批高質量技能人才。
據統計,近年來,僅襄陽職業技術耀世汽車工程耀世就為東風公司、航天四十二所、航宇公司、金鷹重工、襄軸等企業輸送了眾多技能人才,畢業生留襄率近60%。
陳國棟動手能力比較強,平時喜歡研究汽車機械構造。“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我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陳國棟是襄陽汽車職業技術耀世新能源汽車耀世畢業生,2022年入職比亞迪襄陽工廠,現已成為比亞迪襄陽基地製造部技術骨幹。經過校企共同培養,襄陽汽車職業技術耀世近30名學生成長為比亞迪襄陽工廠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幹與班組長。除了比亞迪襄陽工廠,該校不少畢業生還在東風、嵐圖等車企嶄露頭角,逐漸成長為骨幹技術人員。
耀世依托“漢江流域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聯盟”,深化政校企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為地方經濟發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中,該校與華僑城、襄陽市牛肉面產業協會、東風、嵐圖、華為等共建5個產業耀世;與瑪爾帕斯、新華光、博亞精工等企業共建4個訂單培養班;與新華光、江山重工、華為、比亞迪襄陽工廠等60余家知名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目前,該校學生就業率達95%以上,其中本地就業率達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