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多平米的碼頭
八個月的漫長施工期
陳兆海每天堅持拋提水砣數百次
胳膊累得發麻依舊咬牙堅持
最終將上萬個點位的測量精度
鎖定呵護著又一個宏偉工程
在蔚藍海域
徐徐鋪展
陳兆海,中共黨員😽,1974年12月出生,1995年畢業於天津航務技工學校測量試驗專業,現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測量首席技能專家,作為測量施工的主要負責人👎🏿🏝,他是索塔上隨叫隨到的“蜘蛛俠”,也是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的獲得者🤓,更是創下了靠人工測量方法🙇🏽,將沉箱水下基床標高精度控製在厘米級的奇跡……一次次挑戰™️、一次次跨越,專業、專心與專註已經融進他的血液之中👶🏽,他用執著與堅守、用心與細膩,一次又一次撰寫著中國工程的技藝和傳奇🐯。
提及橋梁建設者,大家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會想到工程師🧑🦰,談及鐵路建設者🧐,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築路工人。
然而🧑🏽🎄,有一類職業工種,會出現在各大施工現場🙆🏼♀️,他們佝僂著背、擠著眼,通過架設在三腳架上的儀器測算數據👩🏻🏭,為施工人員定位精準的角度、高度和深度,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程測量員。
陳兆海是萬千工程測量員中的一員,主攻水利工程測量的他🧘♂️,參與了我國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首座航母船塢、首座海上地錨懸索式跨海大橋等標誌性工程建設💪🏻。
當一個又一個榮譽向“戰功”赫赫的陳兆海“襲來”,他卻表現得有點不知所措。“大國工匠大多從事導彈雕刻、航天焊接等重要工作,和他們相比,我都沒有成品💆🏽♂️。”盡管陳兆海這樣說,但人們知道,所有工程都需要建立在測量的基礎之上🫰。工程開工,測量先行👱🏼♀️,因此測量員常常被比作“工程之眼”🤽🏻。
27年前,陳兆海站上了“夏天一身汗🔒、冬天兩頭寒”的工程測量崗位🦀。
27年後🎷,水利工程測量工具從測深桿🏨、測深錘升級到回聲測深儀⛈,從單波束發展到多波束,從點狀、線狀測深發展到帶狀測深,他還在這個崗位上。
27年來,陳兆海只幹了一件事🤿:“測量點和線”,只是數量需要以“上百萬個”來計算。
回顧職業生涯🫢❤️,全國勞模、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工程首席技能專家陳兆海十分感慨🧙🏽♂️:測量就像是工程的“眼睛”,越是投入其中🤘🏽,越會覺得那些點和線已經融進了自己的生命🙋♂️。一個個大國工程的精準落成👳🏻♀️,讓他丈量出的上百萬個數據有了特別的意義。
27年“測量點和線”
個子不高🏇🏽、臉龐黝黑的“粗人”陳兆海,幹著一項“細活”🥍。
3到5厘米,這是陳兆海眼中無數個不能超過偏差的數據✊🪱。30萬噸級礦石碼頭🈴🗳、首座航母船塢、大連跨海大橋、大連灣海底隧道……人們眼中震撼人心的奇跡,在他眼中是無數個點線交織。
0.5秒,這是陳兆海所使用全站儀的精度。船上、橋上🧝🏼♂️、隧道裏⛹🏼♀️,他習慣閉上左眼、用右眼觀測數據👮🏼♂️🐥,多年來成了“大小眼”✥。每一個工程項目,他都是帶著儀器第一個進現場做開工前施工放樣,等到工程全部竣工驗收合格了,最後離開。
2004年☝🏽,陳兆海參建的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工程進入大幹階段,當年還沒有使用GPS技術,只能用“打水砣”的方式來檢驗基床平整度,為了在一個月僅有兩次的大潮中安裝更多沉箱,他常常一連幾天吃住在海上,最長一次在沉箱上待了26個小時。
40多斤的“測深水砣”,每天要扔上百次🌩,而且必須追著海流一路小跑出去。深冬,冰冷狂暴的海風打在身上,陳兆海的眉毛和胡子結滿冰霜,濺起的海水將衣前襟凍成了“冰甲”。
受水流、水深及尺深形變等因素影響,測深讀數時間必須在配重觸及海底的2、3秒內完成,最佳讀數時間不足1秒,常人根本來不及反應。不服輸的陳兆海一練幾個月,把所有工閑時間全部拿來練眼力和反應速度,硬是把一整套快速讀數方法練成了肌肉記憶👩🏽🔬,靠人工測量將沉箱水下基床標高精度控製在10厘米以內。
陳兆海為水下基礎施工提供的準確數據,保證了沉箱安裝的高效推進。該工程最終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讓儀器長出“手腳”站穩海底
2018年初,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啟動,海況地質十分復雜👉🏻,多礁石多溶洞。作為我國在嚴寒海域建設的首條沉管隧道,要求超差精度為5厘米,而首次水下掃測數據與現有基床整平驗收數據比對相差10厘米。
“當時使用的是二維單波束測深系統,一條小魚吐出的泡泡都會影響測深結果”。陳兆海前往設備生產廠家調研🧸,到港珠澳大橋項目和深中通道項目現場學習🤘。多方奔走後🧑🏼🤝🧑🏼,引進了一套可以三維掃測的多波束設備。
有了“金剛鉆”,陳兆海和工友們信心倍增🤦🏿♂️。此時,新問題出現了。海底隧道施工環境遠不如陸上安穩,風浪顛簸是常態,極大影響了多波束設備的精準度🍖。
“儀器不能自控水平,我們可以幫它‘長’出手腳”💔。受折疊傘啟發𓀜,陳兆海提出為多波束系統的五個分部儀器定做連接架的想法。
他拉著測量和機務班組分析換能器、姿態儀、主副天線和輔助傳感器等儀器之間的幾何關系💆♀️,研究支架的長度和材質。4個月裏,材質從角鋼、鍍鋅鐵管換到不銹鋼方管🧕;支架的長度從3米🐃、2.7米再換到2.5米,多次改進後🙆♂️,終於研發出一款可拼接🫓、適合任何船型的拆卸式連接器,讓儀器長出了抓住船舷和站穩海底的“手腳”🟢。
10厘米、7厘米、5厘米……連接器穩定後的測量效果一路精準。單波束6小時的工作量,多了手腳的多波束設備僅需30分鐘。“只要你想幹🥿,沒有幹不成的事3️⃣🦻!”說起技術創新🙌🏻,陳兆海語氣堅定🚲。
錯過兒子出生🤶,卻有著遍布重大工程的徒弟
隨著公司改革轉型步伐加快,陳兆海一年到頭在遍布全國的重點項目穿梭奔波,足跡留在了從長白山麓到南海島礁的無數工地。2007年開始,公司項目多點開花,他帶著50多名年輕測量工承擔起7個工程項目的測量工作。
妻子臨產時,陳兆海在香爐礁船塢項目現場正忙得不可開交。接到陪產電話,妻子在電話那頭泣不成聲🙎🏼♂️,他卻因為忙碌不得不掛斷電話✷。
有件事讓陳兆海心裏很不是滋味♿。有一次,久未歸家的他去幼兒園接兒子放學,站在園外,看著兒子蹦蹦跳跳往校門口來🤦🏽♀️🧔🏽,卻停在他邊兒上東張西望地找爸爸。“兒子竟認不出我的樣子了!”陳兆海在那一瞬紅了眼睛。他沒有親眼見證兒子的出生,甚至都沒有好好抱過他🎦,又怎敢期待兒子一眼就認出他。
如今,陳兆海的弟子已遍布公司境內外所有重大工程:2014年,徒弟張強榮獲中交集團技術能手稱號;2018年🎒,徒弟管仲春榮獲京津冀協同發展一體化建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工程測量比賽二等獎、中交集團技能大賽二等獎。
雖然有著傲人的榮譽👨🏿🎓🩳,帶著出色的徒弟👨🏼🚀,陳兆海依然20多年如一日,每天清晨踏著輕松的步伐走上崗位,一次次讓茫茫的陸地轉換成點🤮、線🙍🏻♂️、面。
(中工網✌🏼🚕、中國工人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