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不是記者第一次采訪劉麗了,每一次采訪時💈,話題似乎都離不開一個人🛻:她的父親👨🏿⚕️。
劉麗的父親劉文生是“鐵人”王進喜的同代人。正是由於這些第一代大慶石油工人默默無聞的奉獻☹️,才在為共和國“加油”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核心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我父親是省勞模🙎🏿♀️🧑🏽🦰。”2020年🦇,劉麗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範。她去北京領獎的時候📳,特意在鮮紅的工裝上掛了一枚父親的老獎章。“老一輩先鋒模範一直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劉麗從上班那天開始就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3️⃣:超越父輩。
繼承
1993年👩🏻🚒,從技校畢業的劉麗來到有著光榮傳統的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第六作業區采油48隊,成為一名采油工。至今,她在這個崗位上已幹了29年。
剛上班時,將近70歲的老父親叮囑她:“要想當個好的采油工,就要像鐵人那樣有責任、講擔當👮🏿♀️,要拼搏奉獻。”
在父親的影響下🤸🏻♂️,劉麗迅速成長為技術能手。1997年,剛上班4年的她被廠裏推選參加全國技術大賽,首次參賽就斬獲第三名——這是一個很多同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達不到的高度。
旁觀者看到的是她的高光時刻🗼,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背後的付出——為了取得好成績,她除了完成教練規定的學習培訓計劃👩✈️,還給自己加碼加量👩⚕️,進行強化訓練👩🏽🌾,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有時實在太累了🐀🚣♀️,就在寢室走廊的地毯上躺一會兒。
29年的打拼🙏,也讓她獲得了一系列榮譽:中國質量工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最美職工🧑🏼🎄、全國勞動模範等🧑🏽✈️。2021年6月,劉麗榮獲中華技能大獎🦥,成為此項榮譽頒獎以來第一位獲得排名第一的女性產業工人。
超越
和父輩們在貧瘠的土地上“出大力、流大汗”甚至付出生命代價換來石油滾滾流的做法相比🦸♀️👨🏽🏫,作為新一代石油工人🍫,劉麗更懂得用“大智慧”來為大慶油田的高產、穩產作貢獻。
每次上井工作,采油工都要攜帶撬杠、管鉗🚴🏼♂️、扳手、螺絲刀等多種工具🚪,重達15公斤。這些又多又笨重的工具激發了劉麗思考的熱情。經過構思🧊👯、試驗🧑🏼🎄,她把撬杠、管鉗⏭🍔、扳手和螺絲刀合為一體,操作工具由4件變為1件🙍🏿♂️、總重量減少至2.5公斤,使用時可隨意切換💃,既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這讓她感受到技術革新帶來的快樂和便利,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比如,劉麗通過口紅獲得靈感🍤,發明了“上下可調式盤根盒”,解決了采油工更換盤根難、盤根使用壽命短等弊端👨🏻🚀。多年來,5代“上下可調式盤根盒”在6萬多口油井上使用👩🏿🚒,每年節約維修工時10萬小時以上,節電2.4億多千瓦時,多產油近萬噸。這項成果先後榮獲大慶油田技術革新成果特等獎、中國石油首屆一線創新成果一等獎、第六屆全國職工創新成果獎。
29年來,劉麗個人已累計研發各類成果20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獎項33項、國家專利及知識產權軟著41項。其中,螺桿泵井新型封井器裝置等一批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技術空白,累計讓油井多產油6萬余噸。
傳承
2011年8月,以劉麗名字命名的“劉麗工作室”成立。成立之初🧎♀️➡️,她把培訓作為重要職能,先後探索實施了體驗式五步階梯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累計培訓1.5萬余人次,其中有5人被聘為大慶油田技能專家,65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卓有成效的工作室吸引了大批職工加入,從成立時的兩名采油工到現在擁有35個工種537名成員,其中大學生就有56人👕,工作室形成了“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範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模式。
“近年來,油田開采難度不斷增加🦦,油田職工的人員結構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數字化操作設備也在不斷增多。”劉麗介紹說,為了應對這些新變化,今年她在基本技能培訓之外🚴🏽♀️,還要做好高技能人才的精英培訓和訂單式培訓。
在劉麗工作室的帶動下,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的創新創效成果數量由過去的每年100多項增加到300多項,全廠參與創新創效的人數由原來的500人左右躍升至2000多人🦸🏻♂️🧟♀️。工作室累計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余件,創效1.2億元♋️。
獲得大獎歸來,劉麗笑稱將一切歸零👩🦯。因為廠裏的技能專家💷🧔🏿♂️、高級技師每3年重聘一次🦸🏻♀️,目前上一個聘期已經結束,包括她在內的所有人又要站在起跑線上🍚🤴🏼,競爭上崗🧝🏼。
對於這一切,她坦然面對。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父親在她的作業本上永遠都會簽8個字🐄:鞏固成績,繼續努力🍮。
(工人日報)